原创:庙论 来源:庙论阅读 线下股票配资平台
|原标题:流量时代的阅读微光——自贡城市书房值班周年记
我都忘了标题“流量时代的阅读微光”这句话是从哪里听来的,估计是读库及读库相关。网络媒体、电子工具引导的新的娱乐形式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力特别大,从标题就能看出不乐观的情绪,你听听,微光。
自贡城市书房的创办人古德古师傅经常对我念叨,说感觉现在到书房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。作为自贡第一家公益形式的民间图书馆,城市书房积极参与推动全民阅读,几个志愿者每周轮流值班,确保每天晚上都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开门时间,迎候广大阅读爱好者。
我在书房值班也已经有了一年。当时闺女初中一毕业就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,我有了些闲暇,正好想培养一下我家小子的阅读习惯,就想着趁值班带着他去书房,在有氛围的地方感受一下阅读的乐趣。
一年的实践证明,我在我家小子身上的努力是失败的。起初的一阵子一起去值班,但在后半程是一定要玩手机的,不给的话就各种磨缠,或者以不去为要挟,简直拿他没办法。再后来,与他练球的时间有了冲突,他就再也不去了。
展开剩余72%我也就落得一身轻松,在书房的氛围里静心阅读。在这样的氛围里,我甚至能激发些诗意的感慨出来。比如遇上下雨,我抒发道:“在这细雨的傍晚,倚在书墙之下,翻读几页文字,哪怕对着书本发呆,都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。”也有些哲理的“山路十八弯”,哦,也有些哲理的感悟,像很倦怠的时候,发个感叹:“好累呀,来阅读。读自己和相关的人和事,很累;读不相干的人和事,很惬意。”
在书房,真的能让我自己静下来,居然还能琢磨几句打油诗,想来也是多少年前玩的文字游戏了。像“又是值班日,开门迎读客。书气盈满心,不求半卷破。”或像“好书束高阁,取之不易。司道字行间,读来感怀。”亦或“琳琅书卷芬芳,字里乾坤飞扬。读聊无伤大雅,趣意各有主张。”再或夏日来临,“天气火辣热烈,文字静谧温婉。告别一日琐碎,书中可得恬适。”反正,坐在书房里的感觉,是“望书墙悦目赏心,展卷帙神闲气定。”真是相当的哇塞呀。
当然,作为一个值班者,我也在暗暗观察,这些进出书房的阅读者。
杨老师是坚持得最好的书房阅读者。我每次值班,几乎都能看到她来。带个水杯,从挂着“书香盐都”书法条幅旁上方书架上一排蓝色的译林出版社出版的“经典译林”系列中抽出一本,开读。
“经典译林”系列大多为外国文学名著(当然也包括名人传记和国内文学名作如《呐喊》《边城》《城南旧事》等),在书房里,肯定算是小众读物,但杨老师坚持阅读这类作品。后来熟悉了偶尔聊几句,说起这类书思想深刻,读起来最能直击心灵。我说我读这类书最痛苦的就是外国的人物名字,太难了。杨老师说,读得多了,记名字也不是什么问题。杨老师几乎每天都来书房,像《悲惨世界》、《静静的顿河》这种大部头的书,读了不少。坚持读名著,让人感佩。
相较之下,书房最吸引孩子们的书,首当其冲是漫画。漫画对我而言是陌生的,我在家里做亲子阅读的努力过程中,漫画几乎是空白的领域。在我家小子陪我在书房值班时读的有限几本书里,几乎全是漫画。当时他为了要玩我的手机,听从了我的建议,把读的书名录入手机记事本里。我翻看了这些记录,几乎都是《植物大战僵尸》《爆笑校园》《脑筋急转弯》《我的世界》一类。
来书房稍大的一些孩子,读得多的大概是斗罗大陆、斗破苍穹、龙族、米小圈、什么什么那些我也记不住名字的漫画,有些是先有动漫,再出书;有些是先有游戏再出游戏相关漫画。对我而言,完全不属于我的世界。就像当年读中专的时候,有同学拿来《尼罗河女儿》,我竟读不来这种载体,只能放弃阅读。
我一度对孩子只读漫画持保留态度,漫画也多成为人们辩论是否开卷有益的反面论据。后来我在《重燃文学之火》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内容,觉得有些道理。一位叫安·帕奇特的小说家说:“我全力支持读‘烂书’,因为我认为它们是一种入门‘毒品’。现在读烂书的人,将来可能会读到更好的书,当然也有可能不会。但现在不读书的人,将来一定什么书也不读。”
书房还有一些来访者,主要是陪孩子的。有些随便拿一本书翻看,也有就坐下来玩手机的。书房的氛围要感染他们,还需要时日。另有不在少数的人,对书房不熟悉,来个走马观花,读不了什么书,也待从长计议。
如今,我们已经进入了流量时代。流量时代是指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,用户数量和传输数据的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时代(这个概念不一定对,仅供参考)。互联网已成为全民使用的信息和娱乐平台,碎片化、瞬间记忆成为主流,极力剥夺着人们的时间,涣散着人们的精力。想一想,我们每天被短视频操控着情绪,被算法收割着注意力,时间被大把大把的浪费。毕竟我们的成长,是需要理性、独立且有深度的思考的,是需要时间去学习多元的知识的。而流量,要将这些一把抹去。
这更使得传统阅读线下股票配资平台,难能可贵。
发布于:江苏省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